奉和江冲陶隐居二十韵 其八

割云石棱铦,缠藤松骨槁。
少华且未登,昌黎应绝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江冲陶隐居二十韵·其八》是宋末元初诗人汪炎昶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汪炎昶,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后,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时代动荡的反思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割云石棱铦,缠藤松骨槁。少华且未登,昌黎应绝倒”。
  •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割云石棱铦,缠藤松骨槁”描绘了山间景色的自然之美,而“少华且未登,昌黎应绝倒”则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山居生活的宁静画面,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哲理。
  • 用词考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精心挑选词语,力求使诗句既形象生动,又意蕴深远,体现了较高的文学修养。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早期的文学作品,《奉和江冲陶隐居二十韵·其八》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化传承:该作品在后世广为传颂,不仅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文化背景的窗口。

《奉和江冲陶隐居二十韵·其八》不仅是一首反映隐逸生活的作品,也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