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道人招魂歌 其七

有女有女清且淑,学母晓妆颜如玉。
忆昔狼狈走空谷,不得还家收骨肉。
关河丧乱多杀戮,白日驱人夜烧屋。
一双白璧委沟渎,日暮潜行向天哭。
呜呼七歌兮歌不足,魂招不来泪盈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浮丘道人招魂歌 其七》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当时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汪元量,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与文天祥有交往,并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后随三宫入燕。
  1. 诗歌原文
  • 有女有女清且淑,学母晓粧颜如玉。忆昔狼狈走空谷,不得还家收骨肉。关河丧乱多杀戮,白日驱人夜烧屋。一双白璧委沟渎,日暮潜行向天哭。
  • 呜呼七歌兮歌不足,魂招不来泪盈掬。
  1. 诗歌鉴赏
  • 艺术风格:汪元量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沉的情感。他的诗歌常常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感慨和哀愁。
  • 思想内容:在《浮丘道人招魂歌 其七》中,汪元量通过描绘战乱中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 语言运用:汪元量的诗歌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诗中的“一双白璧委沟渎”用来形容无辜之人遭受的不幸,而“日暮潜行向天哭”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战乱中的痛苦和无助。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 时代背景:诗中的“关河丧乱多杀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汪元量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他的诗歌,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 文学贡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汪元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汪元量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意境感,通过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 情感真挚: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悲伤通过诗歌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
  1. 影响评价
  • 文学地位:汪元量作为南宋末年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才华,也反映了时代的面貌。
  • 后世影响:他的诗歌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创作中都借鉴了他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浮丘道人招魂歌 其七》不仅是一首反映战乱时期的悲歌,也是一位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南宋末年社会动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挣扎,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