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聪坎体本来清,举世都将贮笛筝。
饱听翛翛北窗吹,人间能有几长庚。
赤壁赋中四句 耳得之而为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赤壁赋》中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至黄州时所作,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赤壁赋》是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一次深情追忆和深刻反思。文章开篇即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里,苏轼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空灵、超然的境界。同时,他进一步阐述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无穷无尽和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表达不仅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更蕴含着对生命、宇宙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两句诗表达了苏轼对美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真正的美并非遥不可及、无法触及的存在,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只需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它突破了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艺术表现上,《赤壁赋》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赤壁赋》中“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两句诗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诠释。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