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月得雨兼旬秋晹人望已切再和前韵 其一

逾浃秋晹已望云,芭蕉一夜慰愁人。
阴阳各有时中处,不可相无似两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愿月得雨兼旬秋,晹人望已切再和前韵其一”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东冈,访汪氏花园,园人在虎溪,有悲喜二僧对食,余从之。既至,坐石矶上,怅然久之。园人顾仆来,曰:“云门、法堂两僧坐虎溪亭上,请中元相与游。”余曰:“吾方悲喜二僧,何云门、法堂?”园人曰:“悲喜二僧坐亭上,云门、法堂坐吾庐。吾庐在山之半,云门、法堂在山之下,此岂非坐而望也耶?”
遂往,过一山坞,入古庙,殿壁皆书《法华经》。又入一室,有小床可卧;又有一室,有小榻可坐。又入一室,有小几可陈设茶果酒果。乃就寝焉。云门禅师以杖荷布囊,随而枕之。其人睡则以杖拄地,其人惊,则又枕之。其人语则以杖画地为圆声;其语默,则又以为无声。忽闻空中有声,如人之语;仰首而听,又莫见其人。久之,觉有人以手推枕上者,视之,则其人也;因呼之曰:“吾不知何罪,而遭此厄也!”
遂起,取汤水饮之。云门曰:“子病矣!子不自知也!”
其人曰:“吾病非他,盖悲喜二僧坐吾庐上,吾心有所系而不能去,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坐于吾庐下,喜者坐于吾庐上。悲者见喜者之坐,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坐,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其人又曰:“吾病非他,盖忧二僧之坐也。忧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则吾庐之人亦忧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忧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则吾庐之人亦忧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忧乐相寻,不得其平,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立于吾庐之左,喜者立于吾庐之上。悲者见喜者之立,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立,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其人又曰:“吾病非他,盖畏二僧之坐也。畏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则吾庐之人亦畏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畏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则吾庐之人亦畏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畏乐相寻,不得其平,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立于吾庐之右,喜者立于吾庐之下。悲者见喜者之立,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立,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其人又曰:“吾病非他,盖思二僧之坐也。思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则吾庐之人亦可喜;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则吾庐之人亦可乐。思乐相寻,不得其真,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立于吾庐之前,喜者立于吾庐之后。悲者见喜者之立,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立,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其人又曰:“吾病非他,盖疑二僧之坐也。疑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则吾庐之人亦可喜;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则吾庐之人亦可乐。疑乐相寻,不得其正,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立于吾庐之左,喜者立于吾庐之下。悲者见喜者之立,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立,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其人又曰:“吾病非他,盖念二僧之坐也。念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则吾庐之人亦可喜;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则吾庐之人亦可乐。念乐相寻,不得其真,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立于吾庐之右,喜者立于吾庐之上。悲者见喜者之立,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立,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其人又曰:“吾病非他,盖惧二僧之坐也。惧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则吾庐之人亦可喜;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则吾庐之人亦可乐。惧乐相寻,不得其真,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立于吾庐之前,喜者立于吾庐之下。悲者见喜者之立,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立,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其人又曰:“吾病非他,盖悔二僧之坐也。悔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则吾庐之人亦可喜;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则吾庐之人亦可乐。悔乐相寻,不得其真,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立于吾庐之左,喜者立于吾庐之上。悲者见喜者之立,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立,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其人又曰:“吾病非他,盖怨二僧之坐也。怨吾庐之人将见而喜之,则吾庐之人亦可喜;吾庐之人将见而乐之,则吾庐之人亦可乐。怨乐相寻,不得其真,故尔耳。”
云门曰:“悲喜二僧,固未尝坐也。悲者立于吾庐之右,喜者立于吾庐之下。悲者见喜者之立,欣然喜笑;喜者见悲者之立,欣然悲叹。悲者与喜者交相忘,吾不知二僧之所在矣。”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友人汪良公(字梦锡)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汪良公与两位僧人的对话,表现了他对这两位僧人的困惑与不解;后两句则是他自己的情感表达,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僧人的深深忧虑和担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