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七

流苏两两挂船头,绣额珠帘不上钩。
《金缕》缓歌家宴静,午前先入里湖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七》是元代诗人马臻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技艺、豪放的气质和细腻的感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马臻,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文人。他自幼酷爱诗书,尤其擅长绘画花鸟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他的画作和诗歌均展现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艺术成就:马臻的艺术造诣不仅在诗歌上,他在绘画领域的成就也同样显著。工画花鸟山水,善用色彩与线条表现自然之美。其作品多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深受后世推崇。
  1. 诗歌原文
  • 绕湖无处避芳尘,叠鼓红旗彩鹢新。
  • 冉冉春云来不断,涌金门外踏青人。
  1. 诗意阐释
  • 绕湖无处避芳尘:诗人描绘了一幅春日游湖的画面,但游人在湖畔行走时难以避免被芳香所吸引。这里的“芳尘”指的是花香,而“无处避”则表达了春日里花朵盛开的美丽场景给游人带来的诱惑。
  • 叠鼓红旗彩鹢新:此处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游湖时的热闹场景。叠鼓声声、红旗猎猎,伴随着彩船的点缀,构成了一道生动的春日风景线。
  • 冉冉春云来不断:诗人以动态的描写,展现了春天云卷云舒的变幻莫测,春意盎然,仿佛随时都能迎来更美好的季节,给人一种希望和期待的感觉。
  • 涌金门外踏青人:“涌金门外”是指杭州的涌金门一带,为古代杭州城的一个重要门户,常作为人们踏青游玩的地方。诗人描述了人们在春天这个好时节,聚集于此踏青的景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元朝时期,一个政治相对安定和文化繁荣的历史阶段。社会环境相对开放,人们对于自然美景有着更多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 个人经历:马臻的生平背景和生活环境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一名文人雅士,马臻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到许多关于诗词书画的知识,这些经历无疑加深了他的文学修养和创作灵感。
  1. 作品特色
  • 豪放之气:马臻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豪放的气息,这与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元代文人常常追求个性的自由表达,不受传统束缚。
  • 自然描绘:马臻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节,无论是春花烂漫、还是春云飘渺,都能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大自然的美。
  • 生活哲理: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马臻的作品中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通过对春天等美好事物的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1. 文学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马臻的诗歌在明清两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尤其是在清代,他的诗歌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影响。
  • 艺术价值:从艺术角度来看,《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七》在语言运用、意象构建等方面都展示了极高的艺术性,是研究元代诗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 综合评析
  • 诗歌鉴赏:《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它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的追求。
  • 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马臻的诗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丰富了元代的文化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七》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首古诗词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赏读体验,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