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一日见桃花

鸣鸠天色半晴阴,竹屋松窗老寸心。
闭户不知春早晚,桃花红浅柳青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月十一日见桃花》是金代诗人高士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高士谈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也透露出他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哲学思考。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鸣鸠天色半晴阴,竹屋松窗老寸心。
  • 闭户不知春早晚,桃花红浅柳青深。
  1. 作者生平
  • 高士谈,字子文,一字季默,金朝忻州户曹,后为翰林直学士。
  • 在金朝时期,因宇文虚中的案牵连而被害。
  1. 文学价值
  • 《二月十一日见桃花》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美。
  • 诗中“鸣鸠天色半晴阴,竹屋松窗老寸心”两句,通过对比鸣鸠的叫声和天色,以及描述竹屋松窗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孤独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慨。
  • “闭户不知春早晚,桃花红浅柳青深”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感伤。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充满了情感,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 诗的结构紧凑,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1. 思想内涵
  • 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高士谈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即在面对自然和人生的无常时,保持一颗平和、淡泊之心。
  • 诗中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1. 历史背景
  • 在金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高士谈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诗歌,反映出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1. 文化价值
  • 作为文学作品,《二月十一日见桃花》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人性、情感和哲学的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1. 鉴赏方法
  • 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二月十一日见桃花》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高士谈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金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个人情感。这首诗值得反复品味,从中汲取生活的哲理和审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