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节妇

一自失良人,年年不见春。
常时折花处,青苔满行路。
即今垂老百事非,箧中惟有嫁时衣。
姑终养,子成立,望夫差胜山头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节妇》是元末明初丁鹤年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情的文字,展现了一位女性在失去丈夫后的生活状态和她内心的哀伤与坚持。

从文学背景上来看,丁鹤年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其家族背景显赫,曾祖阿老丁与弟乌马儿都是元时的巨商,家居武昌。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丁鹤年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元末避乱至浙江的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文人雅士,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内容上,《胡节妇》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无奈。诗中“一自失良人,年年不见春”描述了诗人因失去伴侣而感到的孤独和季节更替带来的寂寞。接着,“常时折花处,青苔满行路”描绘了诗人在故地重游时的凄凉感,以及自然景色对心情的影响。最后,“即今垂老百事非,箧中惟有嫁时衣”表达了诗人面对衰老和孤独时的心酸,以及她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胡节妇》采用了典型的七言绝句形式,这种形式的短小精悍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集中和强烈。每一句都简洁有力,如同一个个独立的镜头,共同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丁鹤年“好学洽闻,精诗律”的特点,他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从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来看,《胡节妇》作为丁鹤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这首诗通过对传统节妇形象的重塑,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她们对于爱情和生命的执着追求。此外,《胡节妇》中的诗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胡节妇》不仅是丁鹤年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一块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末明初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关于人性、爱情和社会变迁的深刻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