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路不深,道院正当心。
一谷水流细,满山松布阴。
庵前闲散发,亭下静披襟。
羽客朝舂药,幽人夜抚琴。
云生添瑞景,风动转清音。
此地全真乐,予知胜万金。
盘山栖云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盘山栖云观》是一首描绘元代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诗歌,由诗人尹志平创作于元朝。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盘山栖云观》的创作背景与元代的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元朝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官方宗教之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栖云子门徒张志格等人在陕西户县祖庵镇创建了盘山栖云观,并将其改名为法兴寺。这一事件为尹志平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他通过描写观中的道士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艺术特色:《盘山栖云观》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细腻的自然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上。诗中通过对山水、云雾、晨药、夜琴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脱俗世的理想境界。同时,诗歌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如“此地全真乐,予知胜万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心灵满足的高度评价。
文学地位:《盘山栖云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性,也在思想内容上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品,《盘山栖云观》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盘山栖云观》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道教生活哲学和自然美景欣赏的诗歌,也是中国元代诗歌艺术成就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风貌,还能领略到元代诗歌的独特美学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