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寺避暑

下马开襟暑气凉,可人清兴篆烟香。
空庭日午槐阴密,藤叶风来翠蔓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开化寺避暑》是元代诗人王思诚创作的一首描写夏日午后在寺庙中避暑的诗作。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诗句一:“下马开襟暑气凉”:首句直接描绘了诗人放下马缰,解开衣襟后感受到的清凉。这一句生动地捕捉了进入寺庙瞬间暑气消散的感觉。
  • 诗句二:“可人清兴篆烟香”和“藤叶风来翠蔓长”:接下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内部的景象。篆烟般的香烟在微风中飘散,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神秘感,而藤叶随风摇曳,展现出生机勃勃的自然美。
  1. 作品赏析
  • 意境之美: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午后在开化寺避暑情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清凉的画面。诗人巧妙地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的平和感。
  • 语言之妙:王思诚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如“空庭日午槐阴密”、“藤叶风来翠蔓长”,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庭院之中,能够感受到诗中的凉爽和宁静。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时期,反映了那个时期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追求以及社会环境对其生活的影响。
  • 地域特色:开化寺所在的开化县,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文化价值
  • 避暑文化:《开化寺避暑》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避暑文化的具体体现。诗中描绘的避暑方式和心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高度欣赏和利用,以及对身心修养的重视。
  • 审美情趣:通过对夏日景物的细腻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诗中的自然美、心灵美与哲理美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开化寺避暑》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受到了历代学者和爱好者的喜爱,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