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非干米,眵昏渐废书。
静知天运密,老与堠程疏。
绿吉黄甘外,红鲜白小初。
儿归共贫乐,容易岁云除。
乙丑秋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乙丑秋书》是清代文人吴锡麟创作的一首诗歌。吴锡麟,字玉田,又号颐庵、颐庵居士等,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尤以诗名闻遐迩。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与创新上,还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社会现实的独特感悟。《乙丑秋书》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都体现了吴锡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从创作背景来看,《乙丑秋书》的完成时间是在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此时吴锡麟已经44岁。他被任命为江西的一个七品小官,这标志着他人生最后12年都在官场中度过。在这段时间里,尽管吴锡麟得到了世俗功名的认可,但他的艺术才华却未能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作品表达内心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反思。
从主题内容上看,《乙丑秋书》主要描绘了秋季的自然景象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吴锡麟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诗中的一些句子也隐含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关于《乙丑秋书》的风格特征,吴锡麟在诗歌创作中融入了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诗中“秋风萧瑟叶纷飞”的句子,不仅描写了秋天的景象,更通过风的意象来隐喻人生的无常和变迁。
《乙丑秋书》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路历程,也是清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和研究《乙丑秋书》,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吴锡麟的诗歌创作特点,还可以从中汲取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