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怀古(和陈惟寅韵) 其三

英雄千岁后,春草没古墓。
王气霄间电,富贵薤上露。
百战争山河,埋骨只数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姑苏怀古(和陈惟寅韵) 其三》是王蒙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苏州古城的深深怀念。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王蒙:元代文学家,擅长诗词歌赋。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 陈秀民:与王蒙同时期的文人,两人在诗歌创作上有深厚的交流与影响。
  1. 原文内容
  • 海门潮不至:指苏州的地理位置,濒临太湖,常有海潮之景。
  • 昱岭掩空关:昱岭即今天的江苏常熟县东南的太仓市境,昱岭关是古代的重要关隘。
  • 龙随白雁去:比喻苏州的繁华随着时光消逝,如同白雁离去不再归来。
  • 萧萧禁中树:禁中指的是皇宫之内,树木因无人照料而变得萧疏。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诗中通过“海门潮不至,昱岭掩空关”等具体而生动的画面来表达对苏州历史的留恋。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苏州美景的描写,抒发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之情。
  1. 赏析价值
  • 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也反映了元代文人对苏州的情感寄托。
  • 文化价值: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它为后人研究元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现代意义
  • 旅游推广:通过这首诗的流传,苏州的旅游业得以推广,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探访其历史文化。
  • 文化交流:这首诗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的文化底蕴。

《姑苏怀古》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苏州古城的无限眷恋,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