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到兰州

重到兰州境,吟魂觉暗消。
驿城迟倦马,春气动重貂。
塞雪昏藏虏,河冰冻解桥。
将军谁得似,一一汉嫖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到兰州》是明代文学家王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是对王祎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对兰州这座城市独特地理和文化风貌的颂扬。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王祎(1321—1373),字子充,义乌来山人,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
  • 文学成就: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原文
    “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从家乡出发到达兰州时的所见所感。“洮云陇草都行尽”表达了诗人行走于山川之间的壮丽景色,而“路到兰州是极边”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兰州地理位置的认识。最后两句“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不仅表现了对兰州自然环境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旅程中变化与发现的深刻理解。

  2. 诗歌主题

  • 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中的“洮云陇草都行尽”,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美景的怀念以及对旅途风光的欣赏。
  • 人生哲理的探索:诗句“谁信西行从此始”透露出一种对生命旅途的新开始和未知挑战的敬畏,反映出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1. 文学价值
  • 文化价值的体现:王祎作为一位文人,他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明代文学和地理变迁的重要资料。
  • 艺术成就的展示:从诗的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王祎卓越的艺术造诣,尤其是其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和富有意境的表达手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历史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王祎的作品在明清两代广受推崇,其诗作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描写自然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 文化传承的价值:通过对王祎等明代文人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西北地区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1. 当代价值
  • 启示现代人:通过对王祎等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的了解,可以为现代人提供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的思考。
  • 促进文化交流:王祎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地方性的,也是全国乃至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其跨地域的传播和接受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重到兰州》不仅反映了王祎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也传达了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王祎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宝。通过对王祎及其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明代文学的理解,也能从中汲取生活智慧和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