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书事十首 其三

飞桥架绝涧,怒湍若雷音。
直比三峡险,岂特千丈深。
颇闻阴雨夜,下有潜虬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康书事十首其三》是王祎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描绘。下面将介绍《南康书事十首其三》: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王祎,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享年五十二岁。他幼时聪颖过人,成年后师从柳贯、黄溍,以文章闻名。在明初曾担任江南儒学提举、南康府同知等职务,为当地做出了许多惠政。由于他的忠诚与节烈,最终被赐谥“忠文”。
  • 作品成书:王祎的《南康书事十首》是在明朝洪武初期完成的,这些作品后来由宋濂等人作为总裁进行编辑。
  1. 作品内容
  • 主题表达:王祎通过《南康书事十首其三》,表达了他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描绘了飞桥架绝涧的景象,怒湍若雷音的情景,以及山前雨瀑流势,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赋体形式,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写,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观。王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如“颇闻阴雨夜,下有潜虬吟”,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动的生命和情感。
  1. 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南康书事十首其三》不仅是王祎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明朝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它反映了明代初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对于研究明朝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后世影响:该诗作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了后人研究和赏析的对象。它的美学特质和艺术技巧,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祎的《南康书事十首其三》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明朝时期文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王祎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