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子英见寄韵

十年流落向炎州,判与刘伶作醉游。
望国孤忠徒自愤,持身直道更何求。
浮云往事惊春梦,落日穷途起暮愁。
赖有故人相忆在,遍题尺牍海西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马子英见寄韵》是元代诗人王翰的一首古诗,诗中通过抒发个人的孤独感、忠诚与直道以及世事变迁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自我命运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十年流落向炎州,判与刘伶作醉游。
    望国孤忠徒自愤,持身直道更何求。
    浮云往事惊春梦,落日穷途起暮愁。

  2. 诗人简介

  • 王翰,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虽然其作品集不传,但已知的作品数量有限,表明其在文学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1. 诗词解析
  • 十年流落向炎州:表达了诗人长时间的漂泊生涯,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 刘伶作醉游:刘伶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酒仙,此处可能隐喻诗人在政治环境中的无奈与逃避现实的态度。
  • 望国孤忠徒自愤:诗人虽怀有忠心,但面对现实的挫折感到无比愤慨。
  • 持身直道更何求:表明诗人坚持原则,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愿妥协。
  • 浮云往事惊春梦:暗示过去美好而虚幻的记忆,令人如梦初醒。
  • 落日穷途起暮愁: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悲凉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不安。

王翰在这首《和马子英见寄韵》中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