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周尚谦故居

十年行役事多艰,一宦才通两鬓斑。
白社尽容陶令醉,长沙不放贾生还。
草深药径经年塞,柳映柴门尽日关。
未遇遗孤闲话旧,不堪相对泪潺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周尚谦故居》是元末明初王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王翰的诗歌,展示了作者对周尚谦故居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态度。具体分析如下: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王翰,字时举,元末隐居中条山,后入明为周王橚长史。他因谏议不被采纳,断指佯狂而去。之后虽起用为翰林编修,但最终因彝民起义而死。
  • 创作年代:王翰的诗歌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起伏,为王翰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 诗句原文:十年行役事多艰,一宦才通两鬓斑。白社尽容陶令醉,长沙不放贾生还。草深药径经年塞,柳映柴门尽日关。未遇遗孤閒话旧,不堪相对泪潺湲。
  • 诗句翻译:十年的仕途经历充满了艰辛,官位虽然得到提升,但两鬓已斑白。在白社中,我像陶渊明一样沉醉;在长沙,我不愿意像贾谊那样被放逐。经过荒草丛生的药径多年无人问津,柴门半掩,每日只有柳树相伴。没有遇到遗孤,只能与故居闲话往昔旧事,心中不胜悲怆。
  • 诗句赏析:诗人通过对周尚谦故居的描写,抒发了对过往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怀念之情。诗句中的“才通”和“泪潺湲”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仕途的无奈,也有对故人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感伤。
  1. 历史背景和情感寄托
  • 历史背景:王翰在诗中提及的“草深药径”,可能指的是周尚谦故居周围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而在“柳映柴门”一句中,则透露出诗人对故居的亲切感。
  • 情感寄托: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周尚谦故居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通过对故居的描写,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失落、哀愁的情绪,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过周尚谦故居》不仅是一首具有文学价值的诗歌,更是王翰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通过对周尚谦故居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不仅让人领略到王翰的诗歌才华,也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