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歌

大孤之石衡且椭,青青长在湖中卧。
小孤之石锐以高,峭立淮岸当洪涛。
滔滔逝水东流去,两石嶕峣屹天柱。
蜀巴之原浩沄沄,壮哉此地江海门。
鸿庞稍见土宇旷,疏凿方知夏后勤。
名山大泽神所主,过者震惊谁敢侮。
云何作庙向江壖,抟土娉婷象龙女。
篙师贾客尔何知,坎坎伐鼓持豚蹄。
倚篷清坐渔歌起,日暮沙禽来去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小孤山歌》是元末明初危素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与历史学家,江西金溪人。
  • 在元朝至正间授经筵检讨,与修宋、辽、金三史,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入明后以亡国之臣身份被贬,最终守余阙庙而终。
  1. 诗歌原文
    大孤之石衡且椭,青青长在湖中卧。
    小孤之石锐以高,峭立淮岸当洪涛。
    滔滔逝水东流去,两石嶕峣屹天柱。
    蜀巴之原浩沄沄,壮哉此地江海门。
    鸿庞稍见土宇旷,疏凿方知夏后勤。
    名山大泽神所主,过者震惊谁敢侮。
    云何作庙向江壖,抟土娉婷象龙女。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中的“大孤之石”和“小孤之石”,通过对比,展现了两座山峰的独特形态与自然景观的雄伟。大孤山形如椭,而小孤山则显得尖锐而高耸,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 历史与文化内涵:诗中提到的“蜀巴之原”和“名山大泽”,不仅描绘了地理环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自然崇拜的文化传统。这些元素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与神秘,激发读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艺术表达:危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将大孤和小孤两座山比作天柱,形象地表现了它们的高大与稳固。同时,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增强了整首诗的空间感和深度。

《小孤山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也是危素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创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元朝末年至明代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