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灵岩山

木杪见浮图,盘盘一径迂。
倚岩留客坐,过岭倩人扶。
野色平如削,湖光澹欲无。
残碑不可读,春草没双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灵岩山》是元代成廷圭的一首五言绝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感受。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下面将简单介绍文学作品《登灵岩山》:

  1. 作品简介
  • 《登灵岩山》创作于元朝,作者是成廷圭,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他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1. 原文与翻译
  • 原文
    木杪见浮图,盘盘一径迂。
    倚岩留客坐,过岭倩人扶。
    野色平如削,湖光澹欲无。
    残碑不可读,春草没双(一作龟)趺。

  • 翻译
    山顶的木梢露出佛塔的影子,蜿蜒曲折的小径在山林中穿行。
    我倚靠在岩石上留客休息,越过山岭时需有人搀扶。
    远处的景色平坦如刀削一般,湖水的光泽淡得像没有一样。
    残破的石碑已经无法解读,春天的草丛里长满了青苔。

  1. 文学赏析
  •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灵岩山的自然风光,特别是对山中的佛塔、小径、岩石和湖泊等细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面中。
  • 诗中的“木杪见浮图”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佛塔的雄伟,也暗示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 “倚岩留客坐”一句则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1. 历史背景
  • 灵岩山位于江苏苏州,是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历史上,灵岩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
  • 元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选择隐逸山林以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的平静。成廷圭作为一位热爱自然的诗人,在面对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生活的困境时,选择隐居并创作了大量诗歌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后世影响
  • 《登灵岩山》作为元代诗歌的一个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的青睐,也被后世广泛传颂。许多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们都将这首诗作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参考。
  • 此外,这首诗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现代作家在描写山水景观时,都会借鉴这首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1. 艺术特色
  • 成廷圭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简练而富有韵味,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这种语言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此外,成廷圭的诗歌还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美。他将自然界的元素巧妙地融入诗歌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

《登灵岩山》作为一首元代诗歌,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