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自况

嗟予任疏懒,落落负明时。
玄发倏已改,素心终不移。
焚香读周易,觞酒调朱丝。
所乐在冲澹,浮名良可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居自况》是元代诗人朱希晦创作的一首作品,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朱希晦,元代温州乐清人,顺帝至正末隐居瑶山,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彦铭吟咏雁山中,称雁山三老。明初荐于朝,命未至而卒。
  2. 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嗟予任疏懒,落落负明时。
    玄发倏已改,素心终不移。
    焚香读周易,觞酒调朱丝。
    所乐在冲澹,浮名良可嗤。
  • 译文注释:我因为厌倦世俗而选择远离喧嚣的官场。岁月变迁,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现在我只愿在山林之间焚香静读《周易》,或以美酒佳肴调弄琴弦,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我所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那些世俗的名利在我看来实在是可笑又可嗤。
  1.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朴素的表达,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追求。诗中的“所乐在冲澹,浮名良可嗤”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写作背景:朱希晦的创作背景是在元代隐居期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逃离现实,寻求精神的寄托。朱希晦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隐居,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山居自况》等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文学影响:朱希晦的作品《山居自况》虽然简短,但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元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4. 主题思想:《山居自况》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追求。诗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隐居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

朱希晦的《山居自况》不仅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更是一份关于生活哲学的思考。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元代文人的思想状态和审美追求,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