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汪谦之先生

江城满楼台,月夜吹笙箫。
神仙集华盖,鸾鹄来丹霄。
中有羽衣客,举手欣相招。
扶桑朝出日,溟海秋翻涛。
一身藐八极,御气时游遨。
悠然视天宇,万古同泬寥。
却思卧玄圃,天鸡弄嘐嘐。
饥餐金光草,渴饮玉卮醪。
何当乘清风,蹑鲤随琴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汪谦之先生”是一篇短文,作者是清代的王夫之(1619年-1697年),字宗室,号姜斋,又号船山、石庵等,湖南衡阳人。他是晚清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这篇作品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在文学创作中,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即”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或哲理(即”意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绘上。他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深度感,反对空洞、浮夸的语言。

王夫之在文中提到,真正的文学作品应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能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想共鸣,并且能够在情感表达和社会批判中起到积极作用。这与现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