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九曲棹歌 其八

苍玉屏风水曲流,满船丝竹载清秋。
步随明月瑶台去,无数红云夜不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武夷九曲棹歌 其八》是一首描绘武夷山九曲溪两岸风光的棹歌,约作于南宋淳熙年间,成为千古绝唱,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仍可听到筏工击棹引颈的高昂歌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品概述:《武夷九曲棹歌 其八》是朱熹所作,共有十首,这些作品是最早赞美武夷山九曲溪两岸风光的棹歌。郭沫若在《游武夷泛舟九曲》中提到“棹歌首唱自朱熹”,显示了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文学特点:诗中通过对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石头和路滑的描述,展现了武夷山的自然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景观的深厚感情。通过使用“周遭尽石头,路滑无寸土”等形象的比喻,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3. 历史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夷九曲棹歌》不仅是对地理景观的描述,更是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反映。诗中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4. 文化意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武夷九曲棹歌》不仅丰富了中国诗词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武夷九曲棹歌 其八》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武夷山的自然美景,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