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秋怀二首 其一

无边落木送秋来,宋玉愁多赋更哀。
淮甸烽烟连白下,楚江云影暗阳台。
汉王未惜三斋印,庞统原非百里才。
俯仰去天才咫尺,几回清梦到三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越中秋怀二首 其一》是元代著名诗人吴采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越中秋怀二首 其一》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诗歌。诗中不仅描绘了中秋时节的景物,更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吴采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能力,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2. 诗歌原文及翻译:《越中秋怀二首 其一》原文为:无边落木送秋来,宋玉愁多赋更哀。淮甸烽烟连白下,楚江云影暗阳台。汉王未惜三斋印,庞统原非百里才。俛仰去天才咫尺,几回清梦到三台。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对于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思考与感慨。首句“无边落木送秋来”,用“无边落木”象征秋天的到来,暗示着万物的凋零与衰败。这种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同时也引出了全诗的主题。
  • “宋玉愁多赋更哀”中的“宋玉”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地的才子宋玉,他因政治原因被流放,常常借物抒情,表达心中的忧愁。这里借用宋玉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自身面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时所感受到的无奈与悲哀。
  • “淮甸烽烟连白下”中的“白下”指今南京地区,这里用烽烟来象征战争,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而“楚江云影暗阳台”则描绘了楚江上的景色,以及它如何映照着历史的沧桑。
  •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背景,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从汉王不珍惜自己的功绩到庞统的才能不被认可,再到自己对权力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 最后两句“俛仰去天才咫尺,几回清梦到三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在这里,“俯仰之间”形容时间的流逝之快,而“咫尺”则强调了距离的遥远。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1. 艺术特色:《越中秋怀二首 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首先,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其次,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整首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此外,诗歌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历史评价:关于这首诗的评价,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反映时代风貌、体现个人情感的历史文献。吴采通过这首诗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元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个亮点。
  3. 现实意义:《越中秋怀二首 其一》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同时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坚持。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以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国家的富强。

《越中秋怀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件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色和抒发作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