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江乡暑尚微,林寒老客未更衣。
复愁刈麦雨不止,况是索租人正饥。
谷秧出水青青短,筀笋登盘个个肥。
门外泥深无辙迹,相从莫怪出村稀。
四月廿四日雨中寄仲庄
介绍
《四月廿四日雨中寄仲庄》是元代诗人吕诚的七言律诗作品。吕诚,字敬夫,后更名肃,元代昆山人,有《来鹤亭诗》传世。这首诗作于元代,展现了诗人在江南江乡雨中寄给友人仲庄的情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农民生活,抒发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从诗歌本身来看,吕诚运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通过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诗句,将雨中景色与农事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如“四月江乡暑尚微,林寒老客未更衣”表达了诗人身处湿润的江边乡村,感受到了微凉的夏季气息,并形容自己因寒冷而未更换衣物的情境;而“复愁刈麦雨不止,况是索租人正饥”则描绘了农民因连日降雨无法及时收割稻麦,加之饥饿的困境。
在艺术特色上,吕诚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例如,“谷秧出水青青短,筀笋登盘个个肥”这两句,诗人不仅用“青青短”、“个个肥”形容庄稼的生长状态,而且通过“出水”、“登盘”等形象化的语言,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田间的景象,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此外,“门外泥深无辙迹,相从莫怪出村稀”这句则通过描述泥泞难行的道路和稀少的村民外出情况,进一步突出了雨中出行的困难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
从背景上看,吕诚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的时代背景下。《四月廿四日雨中寄仲庄》的创作时间是在元代,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战乱频繁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通过写诗表达对农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吕诚的个人经历也为他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据记载,吕诚曾筑来鹤亭自娱,并与名人结为好友。这些个人经历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诗歌的风格和主题。
在文化传承方面,吕诚作为元代的文人,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文化风貌的反映。元代文学以其豪放、奔放的特点著称于世,吕诚的诗歌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元代文人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四月廿四日雨中寄仲庄》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时代烙印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吕诚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状况。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