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吴淞江

九月渡江江水落,荻花岸岸与秋连。
沙桥攲侧平当树,江鹤翻回巧触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吴淞江》是元代诗人吕诚的作品,吕诚(字敬夫),元昆山人,工诗词,与名士交游,有《来鹤亭诗》传世。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渡吴淞江》的作者吕诚,原名吕敬夫,后更名为吕肃,元代的诗人和学者,生活在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他的生平虽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吕诚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在当时受到了文人雅士们的广泛赞誉。
  2. 作品原文:《渡吴淞江》这首诗描绘了九月时节,作者在渡口渡过吴淞江的景象,通过对秋日江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3. 背景知识:吴淞江位于江南,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流经苏州、上海等地区,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这条江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交通上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江南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吴淞江在明隆庆三年进行了疏浚,使得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日的河道,成为了黄浦江的支流。
  4. 诗歌赏析:从文学角度来看,《渡吴淞江》以其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秋天的江景和渡口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秋日渡口,让人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自然的感悟。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情感和艺术表达,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

《渡吴淞江》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情感。这首诗歌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