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随镜隐

尘匣初开处,镜中龙影蟠。
剑飞秋水底,月出暮云端。
绝色愁花妒,清光照胆寒。
一从君去后,懒向玉台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盘龙随镜隐》是一首出自南北朝隋朝之际的诗歌,由诗人薛道衡所作。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丝丝垂柳低垂,轻轻覆盖在金黄色的堤岸上。又是浓浓夏日,蘼芜的叶子又变得异常繁茂浓密。
  • 翻译:Thick, hanging willows gently cover the golden banks of the river. The lushness of wormwood in summer is especially dense.
  1. 诗歌出处和创作背景
  • 出处:《盘龙随镜隐》出自诗人薛道衡,具体创作时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可能是隋炀帝时期,但确切年份尚不明确。
  • 创作背景:这首诗借乐府题名来表现闺怨,通常认为此诗作于隋炀帝时期,而袁绣柏、曾智安的《近代曲辞研究》认为此诗的创作时间应该是隋文帝时期,具体创作年份未详。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诗中通过“彩凤”“盘龙”等词汇,将自然景物与神话元素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情感表达:通过对夏日景象的描绘,间接表达了作者对远去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纠葛。
  • 语言风格:薛道衡的诗歌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文学韵味和艺术魅力。
  1. 文化意义和影响
  • 文化价值:《盘龙随镜隐》不仅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点,也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情感生活的重要窗口。
  • 影响传承: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盘龙随镜隐》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内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