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廿一日惟寅徵君踏雨过林馆为留终日因诵近赋绝句三首爱其词致清婉辄走笔次韵如上古道寥寞人以角逐声利为务惟寅独逍遥恬淡之乡时来□之篇章翰墨之事岂易得也哉 其二

秋来长掩竹间扉,过客谁能识道机。
惭愧庐山陈处士,时来共葺薜萝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元和六年(811年)创作的。当时,韩愈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江陵。在江陵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秋怀》等。其中,《八月廿一日登太清宫城楼望长安南山》是一首描写长安景色的佳作。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八月十五夜,月明人尽望。”描述了中秋节夜晚,月亮明亮,人们纷纷抬头仰望的情景。接着,诗人又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两句诗既表现了长安城的热闹非凡,也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转向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两句诗以“收”和“动”字为线索,将天空的颜色、树叶的声响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动静相宜、和谐统一的美。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热闹的夏日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秋天的萧瑟与宁静。

最后三句则是诗人的抒情之作:“何事秋风早,人间似有情。”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以及对人间人情的深深眷恋。他认为,虽然秋风已经提前到来,但人间依然充满了真情实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变化上,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夜景、自然景观以及人情世态,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繁荣与文化兴盛的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