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真馆中杂题五首 其四

持节江头久食鱼,馆人供雁意踟蹰。
呼儿细看云间足,恐有中原问讯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仪真馆中杂题五首·其四》是唐代文学家张祜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作者在仪真(古称扬州)时与当地名妓的交往。全诗语言优美,情意深长。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背景:《仪真馆中杂题五首》是张祜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时期所作,当时他被派往扬州处理政务。扬州,位于长江下游,是一个繁华的地方,同时也是文化交汇之地。张祜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才女和名妓,与她们的交往让他对当时的社会风情有了深刻的了解。

  2. 诗歌原文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 诗意解析
  • “扬子江头杨柳春”:描述了扬州春天的景象。杨柳象征着生机与柔美,而春日则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这里的“春”可能还隐含着一种青春的美好与短暂,暗示了主人公对于扬州生活的向往与留恋,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 “杨花愁杀渡江人”:“杨花”在这里既是景物的描述,也可能隐喻了诗人自身的飘零之感。杨花轻盈、无根,随风飘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和漂泊的生活。这种描述增加了诗中的抒情色彩,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和伤感。
  • “数声风笛离亭晚”:提到了风笛的声音,它通常被用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送别时的伤感情绪。风笛声在夕阳下的离亭响起,更添了几分离愁别绪。
  • “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通过将“潇湘”和“秦”作为两地的名字,暗指双方的未来或命运。潇湘和秦都地处中国的不同方位,分别代表着南方和北方,可能寓意着两人分别在两个方向上的未来。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对两人关系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1. 总结: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离别的哀愁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之情。张祜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扬州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友情、爱情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