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轩为吴兼喜赋

青山映华轩,窗户何玲珑。
凤鸟久不至,筼筜自成丛。
之子延陵后,读书此轩中。
昼阴兼夏绿,古色谢春红。
心虚事恒集,本立道自充。
投竿出鳞鲫,炙简祛蠹虫。
敲门思有待,题句惭未工。
安得文太守,深谷写高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筼轩为吴兼喜赋》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凌云翰,字彦翀,号柘轩,出生于浙江仁和。他的生平跨越了元末明初,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诗歌原文:《筼轩为吴兼喜赋》,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筼筜(一种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道德与自然的感悟。诗句“青山映华轩,窗户何玲珑”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宁静的书房环境;“凤鸟久不至,筼筜自成丛”则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3. 诗歌赏析:凌云翰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象征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描述筼筜的生长,隐喻着人的品德修养需要像竹子一样,经历风雨后仍能保持坚韧。同时,诗中的“心虚事恒集,本立道自充”等句,揭示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即内心的清净能够吸引并成就一切美好事物。

  4. 写作背景:尽管凌云翰的确切出生年份不详,但他的一生经历了元朝的变迁到明朝的建立。这段时期的政治动荡和个人遭遇,无疑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筼轩为吴兼喜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也是诗人对时代变迁的一种思考和记录。

凌云翰通过《筼轩为吴兼喜赋》展示了一位文人在动荡年代中的坚持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志趣和情操,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次难得的阅读机会,它让人们得以一窥元明之交的文化面貌及其独特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