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犬行

沙村月黑无人行,猛兽咆哮绕舍鸣。
时来攫取村中犬,突入篱落居人惊。
韩卢乌喙夸疾足,平地宁知罹虎毒。
十家九室无吠声,更恐穿牢噬黄犊。
君不见岑君昔在魏郡时,吠犬不惊足生氂。
又不见九江当年有循吏,群虎渡河俱远避。
方今政美时复平,那得此物来纵横。
谁能驱屏入穷谷,却使驺虞地上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犬行》是元末明初诗人陈亮的一首七言绝句。《悼犬行》通过描绘一个夜晚沙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猛兽侵扰村庄的深切忧虑和无力回天的无奈情绪。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悼犬行》的作者陈亮,生活在元末明初,其生平和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2. 作品原文:《悼犬行》的原文如下:
    沙村月黑无人行,猛兽咆哮绕舍鸣。
    时来攫取村中犬,突入篱落居人惊。
    韩卢乌喙夸疾足,平地宁知罹虎毒。
    十家九室无吠声,更恐穿牢噬黄犊。
    君不见岑君昔在魏郡时,吠犬不惊足生氂。
    又不见九江当年有循吏,群虎渡河俱远避。
    方今政美时复平,那得此物来纵横。
    谁能驱屏入穷谷,却使驺虞地上行。
  3. 诗作主题:《悼犬行》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乱和政治腐败的深刻忧虑。诗中的“猛兽”象征着那些横行无忌、危害百姓的恶势力,而“村中犬”则代表了被这些恶势力侵害的人们。诗中不仅描述了恶势力的猖獗,还表达了作者对正义和秩序的渴望。
  4. 文学手法:《悼犬行》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韩卢乌喙夸疾足,平地宁知罹虎毒”,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同时,诗中也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君不见岑君昔在魏郡时,吠犬不惊足生氂。”等句子,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5. 社会意义:《悼犬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在元末战乱频仍的背景下,这首诗通过对恶势力的描述,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安宁的关注,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

虽然《悼犬行》的具体作者和创作背景资料有限,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作为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直接描述,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