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峨嵋亭吊太白墓

神气归天上,江头徒认坟。
花留宫锦色,星动翰林文。
过客多题壁,摛辞难逸群。
只应扫松雪,可以荐清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峨嵋亭吊太白墓》是元末明初诗人陈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陈谟,字一德,江西泰和人,是一位元末明初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由隐居到关注世事的转变。在洪武初期,他应召入京参与议礼,虽然被宋濂等请求留下为国学师,但因身体原因而辞职。之后,他在家乡教授学生,并多次受邀担任江浙地区的考试官。尽管没有进入官场,陈谟却对学习与经世致用之道有所涉猎,强调学问必须基于敦实的基础,并注重礼仪、音乐、兵刑等各个方面的学习。

  2. 原文及翻译

  • 原文
    神气归天上,江头徒认坟。
    花留宫锦色,星动翰林文。
    过客多题壁,摛辞难逸群。
    祗应扫松雪,可以荐清芬。
  • 译文
    天空中仿佛还能感受到李白的神采,江边只是一片空荡的坟墓。
    花朵留下了皇宫里的华丽色彩,如同星光般闪烁着翰林学士的文采。
    过往的人们纷纷在墙壁上题写诗文,他们的文字难以超越前人。
    应该清扫这松树下的积雪,以此表达对李白的敬意。
  1. 作品赏析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和追求。陈谟以“神气归天上,江头徒认坟”开篇,既表达了对李白的怀念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随后“花留宫锦色,星动翰林文”则描绘了李白诗歌的魅力及其影响,展现了诗人对古典文学的敬仰之情。

  2. 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成于元末明初,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躲避战乱,选择隐居山林或隐退江湖。而像陈谟这样的诗人,虽然未入仕为官,但其内心深处仍怀揣着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前辈诗人的怀念和崇敬。

《登峨嵋亭吊太白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作品,也是诗人对历史人物李白的一种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陈谟的文学成就,也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