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项如山伯仲

更无尘土到柴门,还爱疏髯点雪痕。
鸥鹭江天新保社,桑麻春雨旧田园。
尧民击壤应同乐,鲁殿灵光让独尊。
况复惠连群从好,诗怀浓处酒盈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项如山伯仲》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元末明初的诗人陈谟所作。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陈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介绍
  • 陈谟(1300年—1371年),字一德,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陈谟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沉的哲理性和历史感。
  1. 诗歌原文
    更无尘土到柴门,还爱疏髯点雪痕。鸥鹭江天新保社,桑麻春雨旧田园。尧民击壤应同乐,鲁殿灵光让独尊。况复惠连群从好,诗怀浓处酒盈樽。

  2. 诗歌解析

  • 第一联“更无尘土到柴门,还爱疏髯点雪痕”:此联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新、无尘无杂之美的向往。
  • 第二联“鸥鹭江天新保社,桑麻春雨旧田园”:这句诗通过鸥鹭在江天飞翔、桑麻在春雨中生长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 第三联“尧民击壤应同乐,鲁殿灵光让独尊”:此联以尧民击壤的场景比喻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以鲁殿灵光的孤独高远象征个人的精神追求。
  • 尾联“况复惠连群从好,诗怀浓处酒盈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共享诗酒之欢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寄项如山伯仲》不仅是陈谟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元末明初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