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八景 其八 伏鸽冢

伏鸽守枯冢,黄金骨似沙。
化为双白鹤,飞上太清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伏鸽冢是西林八景之一,其原文出自宋代释怀深的《拟寒山寺诗》。在这首诗中,陈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只守着枯冢的鸽子,通过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理想境界。以下是关于西林八景及其八的相关内容介绍:

  1. 西林八景简介
  • 西林八景是元末明初时期流传于江浙一带的一组著名园林景观描写作品。这些诗文不仅展现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反映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解脱的生活态度。
  • 其中,“伏鸽冢”作为西林八景之一的代表作,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的关注和吟咏。
  1. 诗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 诗句原文:伏鸽守枯冢,黄金骨似沙。化为双白鹤,飞上太清家。
  • 诗句译文:守着枯冢的鸽子,黄金般的骨骼仿佛沙粒般晶莹;最终化成双白鹤,飞向那高远而清净的世界。
  • 文化背景:陈谟生活在一个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还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他试图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1. 陈谟生平
  • 陈谟(1305—1400)元明间江西泰和人,字一德。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必先变化气质,若礼…。
  • 陈谟的作品多反映出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西林八景》中,他以鸽子为象征,表达了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
  1. 文学地位及影响
  • 陈谟的《西林八景》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和诗歌的重要文献。同时,他的文学作品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西林八景》不仅是一组美丽的自然景观描述,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欣赏这些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