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上九日感怀七首呈韩明善先生 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作于天宝五年(746年)重阳节,时杜甫在成都草堂。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篇如下:
越客何年去,经秋又一来。
登台悲白发,把菊叹黄梅。
江树行吟苦,沙边醉坐哀。
他乡有孤剑,几处未埋埃。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越客何年去:这里的“越客”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在唐代末年因战乱离开中原,辗转到了越州(今浙江绍兴)。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离开家园时光的怀念。
- 经秋又一来:“经秋”意味着过了一年,而“又一来”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 登台悲白发:登上高台,看到自己的头发变白,这是诗人对自己年龄增长的感叹。
- 把菊叹黄梅:把玩着菊花,感叹春天即将结束,黄梅季节到来。这里“把菊”是一种文人雅事,通过赏菊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 江树行吟苦:站在江边的树林里,诗人行走吟诵,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苦楚。
- 沙边醉坐哀:在沙滩边上坐着醉酒,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哀愁。
- 他乡有孤剑:在异乡,诗人手持一把孤独的剑,象征着自己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助。
- 几处未埋埃:虽然身处他乡,但在这些地方,诗人的坟墓可能还未被尘埃所覆盖,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旧,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