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 天台石桥

冉冉轻云随杖屦。
重叠岚光,花暗蒙蒙雨。
大耳胡僧同笑语。
苍苔石上松阴古。
亭角玉龙泉两股。
隔水招提,依约闻钟鼓。
浴罢行吟披白羽。
三更月上菩提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栖梧 天台石桥》是元代诗人张可久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从作品原文、作品赏析和相关背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
  • 冉冉轻云随杖屦,重叠岚光,花暗蒙蒙雨:描述了早晨的景色,轻云伴随着行人,岚光重叠,花影朦胧,被雨水笼罩的景象。
  • 大耳胡僧同笑语,苍苔石上松阴古:描写了一位大耳朵的胡僧与旁人一同谈笑,石上的苍苔和古老的松树形成一幅宁静的画面。
  • 亭角玉龙泉两股,隔水招提,依约闻钟鼓:描述的是亭角的玉泉流水声,以及通过水面传来的招提寺的钟鼓声。
  • 浴罢行吟披白羽,凤栖梧天台石桥畔:描绘了诗人洗去尘埃后吟诗的场景,以及他站在天台石桥旁的情景(凤栖梧为天台山的别称)。
  1. 作品赏析
  •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凤栖梧 天台石桥》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著称。如“冉冉轻云”、“重叠岚光”等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张可久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相关背景
  • 元代文化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其文化背景多样且复杂,既有汉文化的传承,也有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可久的作品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 诗人生平与创作:张可久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凤栖梧 天台石桥》便是他众多诗词作品中的一篇,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凤栖梧 天台石桥》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词,更是一种对人生和艺术的追求。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的文化氛围,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人文情怀。读者在欣赏这首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于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