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 游雁荡

两袖刚风凌倒景。
小磴松声,独上招提境。
碧水流云三百顷。
白龙飞过青天影。
折脚铛中留苦茗。
野菊生花,犹记丹砂井。
吹罢玉箫山月冷。
题诗人在芙蓉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可久的《凤栖梧 游雁荡》是一首充满意境与情感的诗作。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介绍:

  1. 原文节选
    雨过林塘绿暗明,两袖刚风凌倒景。小磴松声,独上招提境。碧水流云三百顷。白龙飞过青天影。折脚铛中留苦茗。野菊生花,犹记丹砂井。吹罢玉箫山月冷,清风吹下江波冷。

  2. 诗词鉴赏

  • 意境之美:《凤栖梧 游雁荡》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色画卷。诗人以雨后翠绿的林塘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通过“小磴松声”和“碧水流云”等细节,传达出一种幽静而又高远的氛围。
  • 情感表达:在诗歌中,“两袖刚风凌倒景”和“折脚铛中留苦茗”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及对生活的感慨。而“吹罢玉箫山月冷”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冷之感。
  • 文化价值:作为元代诗人的作品,《凤栖梧 游雁荡》不仅展示了元代文学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凤栖梧 游雁荡》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深远以及情感的真挚上,是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本。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张可久所处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元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 个人经历:张可久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从《凤栖梧 游雁荡》中可以窥见一些诗人的生活片段,如独自登山、品茗听风等,这些元素都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通过深入探讨《凤栖梧 游雁荡》的原文及其艺术特色,可以看出张可久作为元代著名诗人的地位和贡献。这不仅是对张可久本人的纪念,也是对元代文学的一次回顾和致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