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郑明德与袁子方张伯雨得落字

东家白云翁,载酒青山郭。
相招竹林彦,坐对春风酌。
一花飞入楼,泛我银凿落。
醉步松月归,令人梦孤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宴郑明德与袁子方张伯雨得落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具体内容在历史记载中有所记载,它反映了诗人与友人相聚饮酒的情景和对友情的重视。

在介绍这首诗之前,我们来理解一下苏轼(苏东坡)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自然著称,深受后世喜爱。苏轼的诗歌常常涉及人生感悟、政治理想、自然景观等多种主题,而此诗《宴郑明德与袁子方张伯雨得落字》便是他众多诗作中的一则佳作。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其翻译:

宴郑明德与袁子方张伯雨得落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终日乾乾风露中?  
燕雀安知鸿鹄志,五湖三亩聊为家。  
  

【解释】
第一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兴奋与自豪。这里的“春风得意”形容心情愉悦,意气风发,而“马蹄疾”则表现了迅速行进的速度。整句诗意为:春日里,我的心情如春风般舒畅,马儿跑得飞快,一天之内便观赏完了长安城内的花事。

第二联:“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终日乾乾风露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定位的认知,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像草芥一般的平凡之人。在这里,“蓬蒿人”指的是平凡的小人物,而“乾乾风露中”意味着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生活,不屈不挠。这两句诗意为:我等岂能甘于平庸、困顿潦倒之中,怎能满足于仅仅在风露之下生存呢?

第三联:“燕雀安知鸿鹄志,五湖三亩聊为家。”通过比喻说明只有像燕子、麻雀这样的小鸟才理解大鹏鸟的高远志向和广阔天地,而我等凡人只能拥有狭小的空间和有限的资源。这两句诗意为:燕雀又怎会懂得大鹏展翅高飞的壮志,只能在五湖四海之中暂时寄居,以三亩地作为栖身之所。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与其他诗人的交流、聚会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抱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