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喧宣伯赴赤那思山大斡耳朵儒学教授四首 其一

圣祖兴王地,风云护大营。
天垂紫塞阔,星戴赤山明。
人俗殊淳古,皇文易化成。
君行当劝学,无愧鲁诸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郑喧宣伯赴赤那思山大斡耳朵儒学教授四首 其一》是元代杰出诗人张翥的作品。张翥(1269年-1337年),字子高,号玉溪,又号萧闲居士。他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其精湛的诗词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张翥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对儒家文化的敬仰。在这首诗中,“圣祖兴王地,风云护大营”开篇即展现了宏大的背景。这里“圣祖”指的是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他的兴起和统治被视为国家兴盛的象征。诗中的“风云”暗示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天垂紫塞阔,星戴赤山明”则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疆域辽阔、边疆稳固的自豪感。

诗中的“人俗殊淳古”,反映了元代社会相比前朝更为开放和先进的一面。元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许多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皇文易化成”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新的思想和文化得以产生并传播。张翥通过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也反映了他个人对于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诗的最后一句“君行当劝学,无愧鲁诸生”,则是对郑宣伯即将担任的儒学教授职位的肯定。张翥希望郑宣伯能继续发扬孔子的教育理念,将儒家的学问传承下去。这种期待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元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显示了张翥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情怀。

《送郑喧宣伯赴赤那思山大斡耳朵儒学教授四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赞美元代政治稳定和文化交融的诗歌,也是对当时儒学教育重要性的一种认同和推崇。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氛围,以及诗人张翥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