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清源洞游

漫漫涨海际天涯,万里乘来使者槎。
紫泽重寻仙客洞,碧山常醉故侯家。
人多熟酒烧藤叶,市有生蛮卖象牙。
安得梦中时化蝶,翩翩飞向刺桐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清源洞游》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元代诗人张翥。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全文内容以及其背后可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影响:

  1. 作者介绍
  • 元代诗人张翥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1. 诗歌原文:《怀清源洞游》
    漫漫涨海际天涯,万里乘来使者槎。
    紫泽重寻仙客洞,碧山常醉故侯家。
    人多熟酒烧藤叶,市有生蛮卖象牙。

  2. 诗歌赏析

  • 《怀清源洞游》这首诗通过对清源洞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赞美之情。诗中不仅提到了清源洞的壮丽景象,还涉及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诗中使用了“紫泽”、“碧山”等词汇,这些形容词生动地勾勒出清源山的自然美。同时,通过“仙人洞”、“故侯家”等词语,展现了清源洞作为历史和文化象征的重要性。
  •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诗人通过对景抒情,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清源洞的神秘和美丽。
  1. 历史背景
  • 清源洞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地质学的宝贵资源,也是研究古代文明的窗口。
  • 泉州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清源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是大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之作。
  1. 文化价值
  • 清源洞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例如,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洞因其规模宏大且奇形怪状而闻名。
  • 清源洞内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像人像,有的像动物,甚至还有的像植物,这些形态各异的岩石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1. 艺术特色
  • 张翥的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景象,这种艺术风格在当时颇为少见,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紫泽”、“碧山”、“仙人洞”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怀清源洞游》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一次心灵上的旅行,一次历史的穿越。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也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