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次贝廷琚韵

世代销沉在此声,几回东下复西倾?
翻腾日月迷朝夕,簸荡鱼龙定死生。
衔石每怜精卫小,投醪未见浊河清。
眼前波浪犹如此,莫说蓬山顶上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潮,次贝廷琚韵》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创作的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他少时从学于虞集,后曾参与军事事务,后因拒绝投降而弃官,晚年隐居西湖一带。
  • 作品创作:《观潮,次贝廷琚韵》的创作时间尚不明确,但根据张昱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此诗可能创作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观潮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怀。
  1. 诗歌内容详解
  • 首句“世代销沉在此声”:这句诗表达了潮水的声波穿越时空,影响着无数岁月,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 次句“几回东下复西倾”:描绘了潮水涨落的循环往复,如同历史的更迭,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 第三句“翻腾日月迷朝夕”:形容潮水的翻腾搅动着日月,使得时间变得模糊不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巨变的无力感。
  • 第四句“簸荡鱼龙定死生”:比喻潮水的巨大力量能够决定生与死的命运,强调了自然力量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世代销沉”、“几回东下复西倾”等,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悟。
  • 修辞技巧:诗中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将潮水比作“精卫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练而深刻,既有宏大的历史画面,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元末明初诗歌的独特风貌。
  1. 历史价值
  • 文化传承:《观潮,次贝廷琚韵》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水平,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元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 思想内涵:诗歌中蕴含的历史观和哲学思想,如对历史的感慨、对自然的敬畏等,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心态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观潮,次贝廷琚韵》是张昱在元末明初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还能深刻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