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檐空碧道人家,一段风光不市哗。
静坐蒲团无个事,残晖倒影入窗纱。
为清道人书闲寂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清道人书闲寂轩”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首古诗,出自元朝高僧善学之手。这首诗是善学在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后,精研贤首疏钞,学问渊博,融贯诸家,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的作品。
从文学角度分析,“为清道人书闲寂轩”作为诗词,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诗词是汉语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以其独特的韵律、意象和意境,传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善学的这首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和自然风光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诗中的“静坐蒲团无个事,残晖倒影入窗纱”等诗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修行场景,也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从宗教角度分析,“为清道人书闲寂轩”是善学对佛教禅宗思想的体现。善学作为一名高僧,他对佛教教义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实践,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于佛教修行生活的深刻体验。诗中描绘的“一段风光不市哗”和“静坐蒲团无个事”,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宁静与自足,以及超越尘世纷扰的精神追求。这种对佛教禅宗精神的诠释,不仅体现了善学的个人修为,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为清道人书闲寂轩”是一首具有深刻宗教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古诗。它不仅是善学个人修行体验的写照,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善学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无论是在宗教还是文学领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都是值得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