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寿煮石窝清坐

客主心两忘,清坐对荒寂。
吹火出青藜,拾薪煮白石。
倚阑荷气凉,移床竹阴夕。
素发共飘萧,风期似畴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伯寿煮石窝清坐》是明代诗人黄玠的一首古诗,其全文如下:客主心两忘,清坐对荒寂。吹火出青藜,拾薪煮白石。倚阑荷气凉,移床竹阴夕。素发共飘萧,风期似畴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特点和意义:

  1. 诗意解析
  • 意境营造:《张伯寿煮石窝清坐》通过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静谧宁和的自然场景。诗中的“客主心两忘”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了一种心灵的契合,使得主体完全投入到周围的自然之中。
  • 情感表达:“吹火出青藜,拾薪煮白石。”不仅描述了具体的动作,更通过这样的动作传达了一种简朴、回归自然的情怀。而“倚阑荷气凉,移床竹阴夕”,则展现了主体在这样的环境下所体验到的凉爽和舒适,进一步加深了人与自然合一的情感体验。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场景中,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自然环境和人物状态。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诸如“荒寂”、“青藜”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荒寂”一词不仅形容了环境,也暗示了内心的宁静和超然。
  1. 文化价值
  • 生态意识: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宝贵和脆弱。这首诗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倡导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 审美启示:通过对《张伯寿煮石窝清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仅是一次文学上的享受,也是一场思想上的洗礼。

《张伯寿煮石窝清坐》不仅是黄玠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佳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统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