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客馆

江关风壤故相接,江阁感时还念家。
白鸟飞去船着岸,青鱼上时人浣纱。
仙坛扶登借筇竹,野客进饭留胡麻。
城下新水长三尺,裹粮明日共乘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双溪客馆》是元代诗人黄镇成的作品,描绘了江边客馆的日常景象和诗人的情感寄托。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部作品: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黄镇成,元代邵武人,字元镇,号存斋,又号存仔子。自幼刻苦嗜学,笃志力行。筑南田耕舍,隐居著书。部使者屡荐不就,后以执政荐,授江西儒学提举。命下而卒,年七十五,谥贞文处士。
  • 文学成就:黄镇成有《秋声集》,这是一部体现他诗歌创作才华的诗集。他的诗作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1. 诗歌原文
  • 首句”江关风壤故相接”,写出了江边关隘与土地相连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白鸟飞去船着岸”描绘了江边景色,以及诗人对于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 “青鱼上时人浣纱”则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增添了诗作的生活气息。
  • “仙坛扶登借筇竹”,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心境体验,同时也透露出他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 “城下新水长三尺”,则通过描写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最后两句“裹粮明日共乘槎”,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行程的期待和对未知旅程的勇敢态度。
  1. 文化价值
  • 地理文化:《双溪客馆》中的地名、山名等都承载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
  • 艺术价值:黄镇成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双溪客馆》不仅是黄镇成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元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的印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诗歌艺术的魅力,以及诗人内心的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