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卢养元书事二首 其二

年年苛吏伤王政,往往红𤱕叛教条。
漳水有时生小草,洞庭无地种馀苗。
伏龙雏凤应劳访,绮季黄公底用招。
闻道紫枢开锡燕,宝钉大銙赐天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卢养元书事二首·其二》是元代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古诗,诗中表达了对吏治苛严和社会动荡的深切感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简介:杨维桢(约1320年—约1370年),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元末文坛的重要人物,与高启、张可久并称“元诗三杰”。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杨维桢的诗词风格以雄浑豪放著称,尤其在行草书法上造诣深厚。

  2. 诗句原文
    年年苛吏伤王政,往往红氓叛教条。
    漳水有时生小草,洞庭无地种余苗。

  3. 诗句解析

  • 第一句中的“苛吏”指的是苛刻严厉的官员,他们常常滥用权力,损害国家的治理。“伤王政”则表达了对这些官吏的不满和批评。
  • “红氓”可能是指民间的普通百姓,而“叛教条”则暗示了这些百姓对于传统规范或法律的反叛。这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
  •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社会动荡的场景,通过自然现象来比喻政治状况。“漳水”和“洞庭”分别指代两个地名,可能是作者所在的区域或者他记忆中的景象。“有时生小草”意味着自然界在动荡中依旧存在生机,而“无地种余苗”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无法再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
  1. 创作背景:杨维桢的这首诗作很可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如战乱频发、政治腐败等。通过对苛吏和红氓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此外,诗中使用的自然意象,如“漳水”和“洞庭”,也可能寓意着诗人心中的宽广和包容,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待。

杨维桢的《和卢养元书事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苛政的描述和对民生的关怀,诗人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洞察力。这首诗不仅是元末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后世文人关注时局、忧国忧民精神的一种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