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薄暮风淅沥,黄金满地秋狼藉。
新月出岭光欲流,万籁无声夜寥阒。
谁家美人吹凤箫,彩鸾对舞摩青霄。
阑干缥缈碧云远,天风入骨凉萧萧。
铜壶冰寒银箭涩,玉露滴空衣袂湿。
红花落尽炉烟收,幽怀耿耿生新愁。
寒螀啼碎人间秋。
秋宵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吟》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姜夔所创作的一首词,其内容主要表达了对故人深切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 诗人简介
- 生平经历: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饶州德兴人。姜夔一生未入仕途,辗转于鄂、赣、皖、苏、闽等地,与多位文人雅士交往。他以诗词闻名,精通音律,并自度曲,其作品风格空灵含蓄。
- 文学成就:姜夔的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他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严谨,更在情感表达上深刻而细腻。其中,《秋宵吟》便是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及内心情感的深刻描绘。
- 生活背景:姜夔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他身处社会底层,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这些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百姓的生活状态。
诗歌原文
古帘空,坠月皎。坐久西窗人悄。蛩吟苦,渐漏水丁丁,箭壶催晓。引凉飔、动翠葆。露脚斜飞云表。因嗟念,似去国情怀,暮帆烟草。带眼销磨,为近日、愁多顿老。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摇落江枫早,嫩约无凭,幽梦又杳。但盈盈、泪洒单衣,今夕何恨未了。主题思想
- 家国情怀:诗中通过描写夜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怀念。“卫娘何在”一句更是直指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不仅源自个人对故乡的依恋,也源于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切。
- 人生感慨: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对往昔时光的追忆。这种感慨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感受,也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
-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秋宵吟》中,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古帘”、“坠月”、“西窗”、“蛩吟”、“漏壶”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韵律和谐:姜夔在创作《秋宵吟》时,特别注重诗歌的韵律美。通过对诗句的精心安排和调整,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节奏感。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故人的怀念还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使得《秋宵吟》成为了一首传世佳作。
- 后世影响
- 文人雅集:《秋宵吟》作为姜夔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人雅集中广受欢迎。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都将这首诗作为研究宋词的重要文献。
- 学术研究:学术界对《秋宵吟》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了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及其艺术表现手法。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秋宵吟》的研究资料,也为后世的宋词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 现代传播与欣赏:《秋宵吟》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传唱,在现代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欣赏。许多现代歌曲和戏剧作品都引用或借鉴了《秋宵吟》中的某些元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秋宵吟》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