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舜举折枝桃

醉里春归寻不得,眼明忽见折枝花。
向来飞盖西园夜,万烛高烧照烂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舜举折枝桃》是元代诗人赵孟頫创作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下是对该诗作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这首诗作创作于元代,赵孟頫(公元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宗室后裔,因父亲的关系得以继承家世的官职。他少年时期聪慧过人,为文时笔耕不辍,其诗文清邃奇逸。在绘画方面,赵孟頫也有着卓越的成就,擅长山水、竹石、人物、鞍马、花鸟等画种。此外,他还精通篆、隶、行草等书体,自成一家。

  2. 诗词原文及赏析:《题舜举折枝桃》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夜晚西园的景象。首句“醉里春归寻不得”透露出作者在沉醉之中寻找春天的踪迹时的无助和迷茫。第二句“眼明忽见折枝花”则转折到一个令人惊喜的画面,即在不经意间看到被折下的一枝桃花。第三句“向来飞盖西园夜”,形象地描述了过去西园中热闹的社交场合,而第四句“万烛高烧照烂霞”则描绘了当时场景中灯光璀璨,照亮了美丽的晚霞。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魅力和作者的审美情趣。

  3. 艺术特色与影响: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赵孟頫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春天的美景比作折下的一枝桃花,不仅增加了文学性,还加深了读者对春天之美的感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元代诗歌中的佳作,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

《题舜举折枝桃》不仅是赵孟頫个人创作的代表作,更是元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以及对自然美的感悟,还能深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