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相代谢,荣耀何足恃。
瓜田引新蔓,不见桃与李。
知士解其会,遇坎当复止。
邵生故秦吏,乃亦睹兹理。
贤哉感我怀,三叹不能巳。
咏逸民十一首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逸民十一首·其四》是由元代著名文人赵孟頫所作,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下面将对其内容、作者介绍及其背景进行分析:
作品原文:
四时相代谢,荣耀何足恃。
瓜田引新蔓,不见桃与李。
知士解其会,遇坎当复止。
邵生故秦吏,乃亦睹兹理。
贤哉感我怀,三叹不能巳。作者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他是汉族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在元朝时期,赵孟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词歌赋中也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主题解析:
《咏逸民十一首·其四》主要探讨了人生和社会中的机遇与挑战之间的关系。诗歌中提到“四时相代谢”,暗示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而“荣耀何足恃”则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然态度。诗中还提到了“瓜田引新蔓”,比喻在公众场合要小心谨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嫉妒。最后两句“知士解其会,遇坎当复止”和“邵生故秦吏,乃亦睹兹理”则揭示了一个道理:智者能够理解生活的起伏,并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智慧。艺术特色:
赵孟頫的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咏逸民十一首·其四》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更展示了他对生活哲学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他提出了关于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的重要思考。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成为元代诗歌中的珍品。
《咏逸民十一首·其四》不仅是赵孟頫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心态。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