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敖膳部归隐卷

承诏曾趋玉几前,萧萧白发许归田。
谁知鼎鼐调羹手,却校云林种树篇。
琴鹤共消闲日月,楼台长挹旧山川。
朝廷有道尊年德,优赐行看下九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敖膳部归隐卷》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邓雅的一首古诗。下面对这首诗作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邓雅,字伯言,元朝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他以诗歌著称于世,与梁寅方友善,在石门山中讲学。《玉笥集》是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之一。
  2. 原文赏析:邓雅的《题敖膳部归隐卷》表达了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通过“承诏曾趋玉几前,萧萧白发许归田”这样的句子,描绘了一位老者面对诏命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谁知鼎鼐调羹手,却校云林种树篇”则巧妙地将老者的智慧与山林中的植树造林相提并论,展现了他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热爱。
  3.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邓雅因应诏而入京,随后又辞官归隐。他在官场上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名利场的虚幻,因此他选择退隐山林,过上了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为邻的生活。

邓雅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的诗歌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邓雅的《题敖膳部归隐卷》不仅是一首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元代诗歌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