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曾主簿伯曼

玉笥山前话别离,临风犹记把征衣。
暮云怅望如千里,夜雨重论复几时。
风急楚天寒雁过,月明崖树老猿啼。
知君自得烟霞趣,一度登临一赋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曾主簿伯曼》是元末明初诗人邓雅创作的诗歌作品,反映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邓雅,字伯言,江西省新淦人。他出生于元代,在明洪武年间通过郡举入京,但最终选择辞归。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梁寅方友善,并在石门山中讲学。
  1. 诗歌原文
  • 华月照虚馆,悲蛩鸣草根。闲情还脉脉,离思更纷纷。感慨不成寐,羁孤谁与论。惟应弃官客,佳思寄琴樽。
  1. 诗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作者任职期间的某个月夜,当时他可能因公务繁忙而感到孤独无助,思念远方的朋友。这种情绪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体现,如“华月照虚馆,悲蛩鸣草根”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又略带凄凉的夜晚。
  1. 艺术风格
  • 邓雅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句传递了深刻的情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敏锐感受力和深邃思考。
  1. 文化价值
  • 《寄曾主簿伯曼》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心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1. 鉴赏分析
  • “华月照虚馆,悲蛩鸣草根。”这两句描写了月光下的宁静与蛩声的悲凉,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哀愁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愁。
  • “闲情还脉脉,离思更纷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复杂情感。这里的“脉脉”和“纷纷”用词精准,生动地描绘了情感的细腻和复杂。
  • “感慨不成寐,羁孤谁与论。”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因情感而失眠的痛苦,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
  1. 历史影响
  • 《寄曾主簿伯曼》因其深情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研究元末明初文人生活的珍贵材料。同时,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展现了邓雅独特的艺术魅力。

邓雅的《寄曾主簿伯曼》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吸引了后世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寄曾主簿伯曼》是邓雅留给世界的一份珍贵遗产,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将长久地被人们所传诵和赞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