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伯良之京

蚤岁从师入泮宫,盛年献策吐丹衷。
九天雨露期沾沐,万国衣冠喜会同。
用世正须谈礼乐,销兵已见乐耕农。
朋游阙下如相问,白发萧萧左耳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伯良之京》是元末明初诗人邓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诗歌原文与赏析:《送陈伯良之京》的诗句充满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重逢的期待。首句“蚤岁从师入泮宫”,回忆了与陈伯良共同学习的日子;“盛年献策吐丹衷”,则展现了他年轻时为国尽忠的理想与抱负。“九天雨露期沾沐”,喻指陈伯良如天上的甘露,将受到天下人的尊敬和恩泽。而“万国衣冠喜会同”则映射出陈伯良即将面临的广阔舞台和机遇。
  2. 作者介绍:邓雅,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文人的生活态度。邓雅通过自己的笔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心路历程,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时代背景: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抒发感慨,邓雅的作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4. 文学价值:作为元末明初的代表性诗人之一,邓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5. 艺术特色:邓雅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的七言律诗在形式上严谨而不失灵动,情感表达真挚而细腻,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生活哲思。
  6. 文化影响:邓雅的《送陈伯良之京》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代表了元末明初文人对于友情、责任和理想的深刻理解,这些主题在后世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邓雅的《送陈伯良之京》不仅是一首表达了深切离别之情的诗歌,更是一份见证了历史沧桑、承载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