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次晦

曾向天门听佩珂,复归林麓卧烟萝。
家声旧说西平后,堂构新成玉笥阿。
止喜菊松娱晚节,不堪岁月抱沉疴。
翛然一去成千古,四海朋游涕泪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次晦》是元末明初诗人邓雅的作品,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及其赏析
  • 原文:《挽李次晦》由元末明初诗人邓雅创作,其诗如下:“曾向天门听佩珂,复归林麓卧烟萝。家声旧说西平后,堂构新成玉笥阿。止喜菊松娱晚节,不堪岁月抱沉疴。翛然一去成千古,四海朋游涕泪多。”
  • 译文与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表达对李次晦逝去的哀悼之情。诗中写道,“曾向天门听佩珂”,指的是李次晦生前曾在朝廷高官,而“复归林麓卧烟萝”则描绘了李次晦辞官归隐后的恬淡生活。“家声旧说西平后”,表达了对其家族历史和声望的尊重。“堂构新成玉笥阿”,则可能是指李次晦所建的新居或园林。最后两句“止喜菊松娱晚节,不堪岁月抱沉疴”,既表达了对李次晦晚年生活的同情,也反映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情感真挚而深沉。
  1. 邓雅的生平及作品
  • 生平简介:邓雅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资料并不多见,但据现存的资料显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经历了元朝末年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
  • 作品特点:邓雅的诗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著称。除《挽李次晦》外,他还有多部作品流传至今,如《过华亭故城怀古》、《题画壁》等,每一篇都体现了他对自然、历史的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
  1. 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 元末明初的历史环境: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文人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文人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求精神上的寄托。邓雅的作品中流露出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典型的。
  1.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 《挽李次晦》与其他作品的关系:除了《挽李次晦》,邓雅的其他诗歌也表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例如,《过华亭故城怀古》通过对古城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这种通过具体景物抒发情感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 文学流派的影响:从整体上看,邓雅的诗歌风格倾向于追求意境与哲理的结合,这与当时一些文学流派的风格相吻合。这种风格的特点在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 诗歌中的哲学思考:《挽李次晦》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和哲理的探讨。诗中通过对李次晦一生的回顾,反映出了作者对生命、死亡以及存在意义的深层次理解。这种对生命现象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生死、名利的辩证观念。
  • 文学与哲学的对话:邓雅在创作这首诗时,很可能深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交融。他的作品中透露出的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正是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真实写照。

邓雅的《挽李次晦》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幅描绘时代风貌、反映文人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邓雅的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