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丙寅有妖僧诱愚民为乱不旋踵而败有感而作

乾坤蓄四德,品汇资生成。
彼物固蠢然,人心本虚灵。
奈何庸愚者,往往轻其生。
大义废纲常,春秋重典刑。
中心怀恻隐,作诗垂戒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洪武丙寅有妖僧诱愚民为乱不旋踵而败有感而作》是邓雅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邓雅是元末颇具文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尤其是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被征入京为官。尽管他的作品得到了太祖朱元璋的赏识,但他在一次因诗获罪的事件中,因皇帝的反应过度而惊死。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邓雅与朱元璋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展示了他在朝廷中的微妙地位。

  2. 诗作主旨:《洪武丙寅有妖僧诱愚民为乱不旋踵而败有感而作》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的担忧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诗中指出,世间万物虽蠢然不动,但人心本应虚灵,不应轻易被物质诱惑所迷惑。然而,许多平庸之辈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轻生妄为,最终导致灾难的发生。

  3. 文学风格:邓雅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在作品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诗歌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他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道德规范和社会正义的坚持,展现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邓雅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记述,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秩序以及道德价值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邓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